产品分类
1.品質(Quality)
問題點: 維持與提高品質
活動的重點: 1>.減少不良的工作減少離散度 2>.減少因疏忽而引起的不良品
3>.減少初期的不良產品 4>.減少品質的異常
5>.減少賠價請求. 6>.提高品質 7>.提高品質能力
活動的結果: 1>.使工程處於安定狀態 2>.防止抱怨的再度發生
3>.確實的遵守作業指導書 4>.使管理點明確
5>.依照管理圖進行管理工程 6>.標準化 7>.提高信賴性 8>.使管理制度化
2.成本(Cost)
問題點: 降低成本
活動的重點: 1>.削減經費 2>.節約材料及零件支出 3>.降低單價
4>.縮短作業時間 5>.活用時間
活動的結果: 1>.減少工數 2>.減少修正的次數 3>.裁減人員
4>.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5>.提高設備的轉動率.
3.生產量(Output)
問題點: 量的確保,遵守交貨期限
活動的重點: 1>.增加生產量 2>.遵守交貨期 3>.減少庫存 4>.加強存貨管理
5>.改善配置 6>.提高效率
活動的結果: 1>.提高生產力 2>.縮短作業時間 3>.加強管理 4>.改善工具
5>.提高設備的運轉率
4.士气(Morale)
問題點: 提高工作場所的氣氛
活動的重點: 1>.美化環境 2>.提高上班率 3>.配置請求適當 4>.在快樂的氣氛下進行QC
5>.領域的活動 6>.提高每一個人的能力 7>.強化品質意識
活動的結果: 1>.使改善提案具有彈性
2>.創造快樂的工作環境
3>.使小組工作圓滿成功
5.安全(Safety)
問題點: 確保安全
活動的重點: 1>.確保工作場所的安全 2>.確保自己本身的安全 3>.減少意外事故
活動的結果: 1>.整理及整頓 2>.整理環境 3>.加強安全管理
※ 問題主要原因的四M要素:
1.機械(Machine) 2.材料(Material) 3.作業人員(Man) 4.作業方法(Method)
1.機械(Machine)
活動的重點(細部的主要原因):
1>.機械的哪一部份會影響到所謂的特性呢?(如:品質、運轉率等).
2>.開始作業時和日常處理(檢查、上油).
3>.發現毛閏病以及處理(保全).
4>.機械應改善的事項(故障率). 5>.開始作業時的整理、整頓(環境).
2.材料(Material)
活動的重點(細部的主要原因):
1>.材料的哪一部份會影響到特性(原料品質的不良,性能不足等).
2>.被搬入的材料質量有差錯(不小心而造成的錯誤、交貨期).ss
3>.作業中有異常材料混入(不小心而造成的錯誤、環境).
4>.材料的處理(品質不良、異常品各種的混入).
3.作業人員(Man)
活動的重點(細部的主要原因):
1>.作業人員中哪一因素影響到特性(經驗、技術、教育).
2>.作業是否與作業人員的特性一致(重新配置工作與教育訓練).
3>.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態(休養、飲食、睡眠).
4>.作業人員的品質意識(士氣、教育).
◎ 作業人員是否按照指示圖作業
◎ 作業人員是否在熟讀指導書以后才開始作業.
◎ 作業人員按規定作業時,仍然會產生不良產品(必須修改作業指導書,變更作業方法).
5>.作業人員的工作態度(協調性、積極性、士氣).
4.作業方法(Method)
活動的重點(細部的主要原因):
1>.作業方法的哪一點會影響到特性(工程品質能力、作業準備).
2>.作業的順序保持現狀好呢?或者按作業指導書進行(作業順序、進行方法).
3>.是否在沒有使用作業指導書之下進行作業.
4>.對於變更作業指導書的處置(作業的進行方法).
5>.作業指示圖是否應,改善以及是否有不適當之處.
6>.作業人員的安全之確保(安全綱).
7>.作業場所的配置有否缺陷?
※ 5W2H之要素:
1>.誰(WHO) 2>.甚麼(WHAT) 3>.在哪里(WHERE) 4>.何時(WHEN)
5>.為甚麼(WHY> 6>.如何做(HOW TO DO) 7>.做多少(HOW MUCH)
3. 產生改善構想的方法
3.1 集益思廣 3.2 缺點列舉法 3.3 奧斯本式自問法 3.4 KJ法
3.5 關聯圖法 3.6 系統圖法 3.7 其他
生產線平穩法
1.概念
指工程流動間或工序流動間負荷之差距最小,流動順暢,減少因時間所造成的之等待或滯留
現象.廣義上也包括課與課之間的平衡.
2.目的
1>.物流快速,減少生產周期. 2>.減少或消除物料或半成品周轉場所.
3>.消除工程瓶頸,提高作業效率. 4>.穩定產品品質. 5>.提升工作士氣,改善作業順序.
3.生產線平衡表示法
一般使用生產流動平衡表來表示,縱軸表示時間,橫向則依工程順序表示,並劃出其標準時間,
劃法可使用曲線圖或柱狀圖
4.工作簡化的方法
1>. 予訂定各工程順序(作業單位),填入生產流動平衡表內.
2>. 測算各工序實質作業時間以DM(Decimal Minute)為單位記入平衡表內.
注:1DM=0.01分=0.6秒
3>. 清點各工序作業人數,度記入人員欄內.
4>. 一人實質作業時間/人數=分配時間,記入時間欄.
5>. 此分配時間劃出柱狀圖或曲線圖.
6>. 在分配的實質時間最高的這一工序頂點橫向劃一條點線.
7>. 計算不平衡損失=(最高的DM*合計人數)-(各工序時間的合計).
8>. 生產線平衡率=各工序實質時間(1人)合計/最高的DM*合計人數).
9>. 生產線不平衡損失率=1-生產線平衡率
10>. 如使用輸送帶之動力傳送,則應計算輸送帶的流動速度(M/時間單位)稱為節拍時間,符號為TC.
通常TC=實際工作時間+生產量.
5. 研究與改善
改善依三個方向來進行:
1>.不平衡的檢討與改善:
*作業分割 *利用或改良工具、機器 *提高機械效率
* 提高作業者的技能 *增加作業者
2>.從作業方法改善
動用改善四要法(工作簡化法)進行作業方法改善.
3>.與生產計劃的節拍時間檢討改善
改善技巧的注意:
1.當生產線出現不平衡狀態時,習慣用人員增補不彌補,不足為取,也可以對材料、零件包括
設計方法來檢討,有否縮短工時的方法.
2.生產線補進的新手,因對工作的熟悉和練程度不足,尤其是注意其工作配置.
工廠布置與物料搬運
1.概念
良好的工廠布置,必須使人力、物料、設備能合適的配合,從原料輸入,經加工製造至成品的
搬運等一切有關程序,盡量減少等待、搬運的次數與距離,使工作的流程能順利流暢為主.
工廠為結合人員、機器設備、物料及廠房的一種組合,如何設計一個最佳組合,應考量:
1.工廠的規模及未來的發展. 2.組織型態 3.產品的制程
4.產品及物料的體積和重量 5.機器用量. 6.水污染、噪音污染及空氣污染的狀況
2.廠區配置要點
1>. 員工生活區:如宿舍、食堂、休閒場所.盡可能配置在工廠作業區以外的地方.
2>. 停車場:企業內職工及訪客洽公停車場(自行車、摩托車、小汽車、大卡車).
3>. 綠化區:適當綠化不只美化環境,對員工的情緒具有調節作用.
4>. 廠區通道:應考慮貨物及機器設備進出的通道.
5>. 辦公行政區:因與外部的往來較多,應盡可能在廠區的前端.
6>. 工廠作業區:可分為廠內行政區、倉儲區、生產區.
3.廠內布置分區
1>. 行政區:部門主管及助理人員
2>. 通道:主通道寬
3>. 物料及完成品周轉區:能放置一天用量之物料及完成品存放區.
4>. 作業區:應整齊配置.
5>. 工具間:就有固定地點.
4.廠設施設計之目標
1>. 方便製造程序 2>. 最小化物料搬運 3>. 維護管理與動作之彈性
4>. 維護在制品之高度周轉 5>. 降低設備投資 6>. 經濟化使用建築物
7>. 促進人力之有效用 8>. 提供員工方便、安全與舒適
5.生產線布置形式
1>. 程序布置(Process Layout,Kind Layout,Functional Layout):
即為同式的機器或相同的程序設置於一處.
2>. 產品布置(Product Layout,Line Layout):即同一制品的機器,或制品中同一部份制品的機
器,按照製造程序的順序安置排列.
3>. 群組布置(Group Layout):即類似工件族在同模具,夾具的工具機群中按類似的操作方法加
工的一種工具群布置方式.
6.產品制程分析
1>. 畫出產品製作程序圖,並對各工序分析,作消除,合並及簡化.
2>. 定案的流程圖考慮使用哪些機器設備.
3>. 哪些工序需要哪些物料,物料如何供應.
4>. 每個工序的標準產能(工時)設定.
5>. 依標準產能計算所需人力、機器及場所空間.50
6>. 依訂單的生產量來計算人力、機器及場所負荷.
7.生產線布置原則
1>. 短距離原則:工段與工段間,工序與工序間,物料流動距離愈短愈好.
2>. 流暢原則(單流向原則):物料流動路線盡量避免來回上下移動.
3>. 固定循序原則:工作物依事先制定的制程流程圖流動,不可任意改動.
4>. 分工原則:每一個作業員只分攤某一部份的工作.
5>. 經濟產量原則:布置一條流水線須達到一定的經濟產量.
6>. 平衡(Balance)原則:各工序要平衡,達到「行如流水」的效果.
7>. 機器設備零故障原則:平時機器設備應依規定做好保養.
8>. 舒適原則:照明、通風、氣溫應適度、噪音、熱氣、製造粉塵、震動應隔離.
9>. 空間應用原則:備用量,完成品移動快速,制程中不囤積半成品.
10>. 彈性原則:容易變遷或調整不同的產品.
8.物料搬運(Material Handling):
其是一純屬消耗性動作,應盡量避免.
簡化搬運原則:
1.盡可能使物料維持加時的高度. 2.設計合適容器,以便成批搬運. 3.使搬運的距離最短.
4.利用重力滑運式墮送 5.多利用機械能力. 6.所有通道要暢通.
7.盡可能取消拿起、放下的動作. 8.不宜使技術人員從事搬運工作.